導語:自從工業(yè)革命以來,每天人類都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石油和煤炭,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(fā)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非常重要的“貢獻”。隨之而來的,全球平均氣溫不斷升高,海平面逐漸升高,南北極冰川消融,是環(huán)境的不斷惡化。
為了應對氣候變化,世界各國召開了諸多會議,會議要求降低這些能源的使用和開采,降低溫室氣體等有害氣體的排放量,并且加大新型能源的研究力度,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整個能源消耗的比例。不過,新型能源的發(fā)展“任重而道遠”,目前來說最為重要的還是石油和煤炭。人類開采石油以后,留下的空洞如何處理?會不會有什么消極影響?
01
石油的漫長形成過程
石油的組成比較“單純”,最主要的就是烴類化合物,這種化合物在石油中能夠占據(jù)超過80%的比例。除此之外,石油中還含有少量的硫化物和瀝青等物質,這些物質讓石油變得非常黏稠。那么,石油是如何產(chǎn)生的呢?對于這個問題,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觀點,有人支持有機物生成理論,也有人支持無機物生成理論。
相比而下,有機物生成理論更加受到了人們的歡迎。那么,有機物生成理論是指什么呢?歷史上曾經(jīng)產(chǎn)生過數(shù)量龐大的動物和植物,這些生物在死亡以后留下諸多“遺體”,這些“遺體”往往被埋在地下,在沉積作用等的影響下,經(jīng)過漫長的時間,“遺體”中的有機物和地下的泥沙等物質形成淤泥,而后這些淤泥繼續(xù)進行沉積作用。
由于淤泥深埋在地下,很難和其他物質接觸,所以這些淤泥很少摻雜雜亂的物質。細菌會對淤泥里面的有機物質進行分解,形成許多液態(tài)油滴,這些油滴慢慢地向地下滲透和沉積,當沉積到了一定程度以后,聚集起來的油滴周圍的溫度和壓力逐漸變高,這使得油滴轉移到砂巖層附近。砂巖層的質地非常密,哪怕是油滴也難以突破,于是就形成了一個儲油層。
儲油層的環(huán)境依舊是高溫高壓,石油中的一部分烴類有機物在這種環(huán)境下會發(fā)生分解作用,生成一些有機氣體,飄在油層上方,這就是我們所使用的天然氣。由于壓力過高,部分石油會被壓到砂巖之中,形成油礦底界,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形成油頁巖礦脈。
盡管我們能夠為石油的形成過程提供一個看上去合理的理論基礎,但是因為石油產(chǎn)生的環(huán)境溫度和壓力都特別高,所以以我們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很難進行實時監(jiān)測,也就是說這套理論不一定十分正確。
02
石油開采后留下的縫隙要怎么處理?會不會影響地球結構?
在開采油田的時候,一般的操作工都會打兩個孔,分別是注水井和抽油井,這樣能夠通過壓強差將石油抽上來。由于砂巖層十分堅固,所以就算把儲油層抽空,也幾乎不會影響到底部的砂巖層。哪怕把石油抽出來一個“大窟窿”,在砂巖層穩(wěn)定的支持下,地球的結構仍然不會出現(xiàn)大的變化,所以大家不必擔心。
來源:百家號 文:喵眼科普